close



html模版大陸:臺灣青年就業的新選擇
年輕人代表著未來和方向,與臺灣經濟形勢不佳相比,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和創業。大陸,成為臺灣青年就業的新選擇。

大陸就業成臺灣新趨勢

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和創業,一直是大陸和臺灣民眾關心的話題,島內也經常做這方面的民意調查。雖然調查單位不同、出發點不同、得出的數據也不同,但是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來大陸就業、創業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在持續上升。

2008年《遠見》雜志的調查顯示,高達51%的臺灣“80後”萌生過來大陸工作的念頭,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該雜志2010年的另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大陸臺生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大陸,高於返臺的比例。綜合臺灣相關調查可以發現,有5至7成的臺灣年輕人看好大陸發展前景,認為登陸是“薪資鍍金、資歷鍍金”的好機會,甚至不少臺灣海外留學生,亦將大陸作為求職的首選地。

2013年9月臺灣《聯合報》的民調顯示,20到29歲的臺灣青年人願意來大陸就業的比例逐年成長,由2011年的32%增長至2013年的48%,3年的時間增長瞭16%。更值得註意的是,當時臺灣在讀學生中,有超過60%的人不排斥來大陸就業。另從職業和學歷的角度看,白領專業人員與高學歷人員來大陸就業的意願最高,其中專業人員或技術工作者也都有超過三成願意到大陸工作。

2015年3月29日,臺灣TVBS電視臺“中國進行式”節目公佈的“臺灣青年西進大陸就業民調”顯示,有曾經來大陸工作經驗的臺灣青年大約僅占6%,但期待到大陸工作的年輕人則遠遠超出這一比例。透過年齡交叉分析發現,20至29歲的臺灣青年,到大陸工作的意願有34%,30至39歲有32%,40至49歲比率則降至22%。

在就業或者創業的地區方面,臺灣青年人主要選擇在大陸的國際化大都市或者臺資企業聚集的地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學者的調查顯示,接近95%的在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主要分佈在上海、北京、廣東、江蘇、福建和重慶。

充滿誘惑和憧憬的選擇

臺灣青年人之所以願意來大陸就業或創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大陸的發展前景和薪資待遇。

首先,大陸蓬勃的經濟發展意味著無窮的潛力。相比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高增長,大陸過去兩年經濟增速雖略有放緩,但仍然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傢之一。大陸政府持續鼓勵青年人創業。2015年初設立瞭400億元人民幣的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同年3月國務院頒佈瞭《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高速發展的經濟引擎,加之優良的創業環境,是包括臺灣在內的創業者夢寐以求的市場,馬雲的合作夥伴蔡崇信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除瞭創業之外,大陸的就業市場也供需兩旺。對各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和高階管理人員來說,中國大陸仍存在著大量的發除油煙機展機會。近年來,中國政府每年都會創造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2014年更是達到瞭1400萬個。對於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大陸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

其次,臺灣相對艱困的經濟環境是最大推力。根據臺灣“主計總處”最新公佈的薪資情況來,2015年1-2月臺灣經常性薪資為38347元新臺幣,較上年同期增加1.62%。但如扣除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實質平均薪資已經倒回16年前水平。除瞭薪資水平低,臺灣的失業率也是較高,2015年3月失業人數為43.1萬人,系15年來同月最低水平。其中,青年人的失業狀況最為顯著,15至24歲者失業率為11.58%,遠遠高於25至44歲。而且,高學歷失業率高於低學歷者,大學及以上學歷者失業率為4.71%,大專為4.04%,高中為3.78%,中學以下為2.74%。

2015年3月,臺灣“yes123”網站所做的調查顯示,2015年第二季有高達71.8%的企業表示有加薪計劃,不過56.4%屬“績效加薪”,其餘15.4%是“全面加薪”,預計平均加薪3.8%。第二季也有高達63.7%的上班族透露想要跳槽,其中占最多數的是服務業,比率達75%,主因是薪水太低,比率占65.2%。

若從整體薪資水平來看,目前大陸薪資水平與臺灣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高度發展的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不少企業為中高層主管人員提供的薪資早已超越臺灣。更重要的是,大陸的薪資一直在上升,甚至是整個亞洲薪酬成長最快的地區。根據2015年TVBS的民調,在臺灣20至29歲年輕人的心中,高達56%認為大陸的薪水比臺灣高;53%認為在大陸工作發展前途較好。

再次,大陸各項鼓勵性政策和制度的定力。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指出,願意為臺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臺。大陸已經開放數十項專業技術職稱考試,通過考試的臺灣年輕人可以在大陸就業。2013年12月國臺辦發佈公告,臺灣居民在大陸常住地穩定就業達到6個月,可以享受大陸的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待遇。

地方政府也著力推動吸引臺灣青年就業。2013年8月,福建省福州市發佈十大政策,除瞭鼓勵臺灣青年在福州創業外,還允許其報考聘任制公務員。2015年第11屆海峽旅遊博覽會期間,福建省旅遊局與途傢網聯手,招募百名臺灣青年人當“店長”。是年4月,由北京市臺辦和海峽兩岸交流中心主辦的京臺創業論壇暨創業季活動中,北京臺資企業協會、中關村創業大街和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簽署協議,共同助力京臺青年創業。

除瞭政府行為外,大陸民間和企業界也積極吸納臺灣青年人才來大陸創業就業。阿裡巴巴預計會在臺灣成立總額達到100億元新臺幣的創業基金,獵豹移動也在臺灣成立獵豹創業基金,並選出“紫牛之星”來北京接受導師團餐廳排油煙指導,並協助其成立公司。

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

外溢效應顯現

大陸鼓勵和吸引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創業,不僅僅是菩薩心腸,幫助臺灣青年人解決最為關心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工作,建立與大陸的聯結,使其分享到兩岸關系發展的紅利。這使得其外溢效應顯現。

來大陸就業或者創業的多數是臺灣的優秀人才和青年人,而這兩類人是一個社會最為基礎的支撐。根據上海市委黨校2010年的調查,在滬工作的臺灣居民中,50%在單位中擔任中層或者高級管理人員。各類民調也顯示,青年人來大陸就業或創業的比例遠高於中老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高層人員和青年人為瞭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憑借其較高的競爭力,流向最具吸引力的市場再自然不過。

雖然很多臺灣青年民眾表達瞭來大陸就業或者創業的意願,但實際來大陸就業的人除油煙機推薦數仍屬少數。根據廈門大學學者的調查,在來大陸的臺灣人群中,僅有不到10%的民眾為就業和創業,遠遠低於就學的26%和旅遊的51%。TVBS的民調則顯示,隻有不到6%的臺灣青年有來大陸工作的經歷。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兩岸社會和發展水平的差異。雖然兩岸同文同種,不會存在大的語言溝通等方面的障礙,但是兩岸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結構,乃至於不同的價值觀念,使臺灣青年人完全融入大陸社會並不容易。廈門大學學者的調查顯示,有56.9%的被調查者認為兩岸社會文化“差異很大”和“比較大”。而臺灣《旺報》認為,大陸民間氛圍不佳、文化觀念落差,尤其是大陸民眾的“自利”和缺乏“禮讓”觀念,讓來大陸的臺灣青年最“反感”。

第二,大陸就業市場競爭壓力大。臺灣社會彌漫著“小確幸”的氛圍,使臺灣青年人難免受到影響,造成的問題之一就是抗壓性不足、吃苦耐勞精神不強,因此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往往缺乏競爭力。很多在大陸創業的臺灣人都認為,臺灣年輕人的企圖心、表達能力、國際觀等,都普遍不如大陸青年。上海市委黨校2010年的調查顯示,即使是臺資企業,也有53.1%的受訪者認為,在應聘者能力相同的情況下,也會傾向於聘用大陸員工。

再者,大陸推出的諸多吸引和鼓勵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和創業的政策措施,有的還需要進一步等等。如此看來,兩岸之間社會和價值差異的沖擊,值得關註。

張 華 中國社科餐廳油煙味院臺研所博士 薑 晨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碩士

1534A23805AB549B
arrow
arrow

    n3x2g2db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